重生83,从养猪开始

第58章春梅进城


    第一场雪后,熊贵清拾捣了家里的火炕,跟着何献超于慧勇他们上山了。
    这一干就是好几天。
    大家都是相互换工的,给你家拉完了,我家也得拉,反正人手够,直到每家都拉上一车为止。
    潘春梅十月八号就被老爸送进了城。
    说起来,倪家姐妹真是遍地开花。
    不仅有嫁到农场的,也有嫁进城里的。
    潘春梅的老姨倪桂蕊就嫁进了北安市里。
    倪桂蕊在市食品公司上班,老姨夫姜鹏在工商局工作。
    自从潘春梅提出要进城学开店,倪桂花就给妹妹去了电话。
    在农场打个长途电话太费劲儿了。
    农场现在还是手摇磁石电话机呢,电话线都是镀锌铁线。
    倪桂花在分场办公室先要通了场部总机,由总机转接到北安农场局总机,再由管局总机转接进入北安市话。
    原本只能算是市话的,被这么转来转去,也变成了长途了。
    按照国家邮电的规定,800公里内每分钟8元,800公里至1500公里每分钟40元,1500公里以上则需要65元。
    好在农场系统之间电话是免费的,不要钱。
    只收取管局总机接入北安市话的费用。
    可就是这样,农场通信站记账,三分场潘忠欠电话费2块。
    倪桂花为了闺女,打个电话花了两块钱,把她心疼坏了。
    回来就跟潘忠唠叨。
    “不划算,太不划算了,两块钱都能去趟北安了。”
    南北河农场场部距离北安市60公里,要是从三分场走到路口,坐客车到北安只有45公里。
    按照现在的票价,连带保险费一块两毛八。
    “胡话,你去了就不回来了?!”
    老潘的意思是来回的车费早就超过两块了,打电话划算。
    “咋样啊?”
    “小妹说了,没问题。北安这两年的個体户越来越多,卖衣服的小店也很多,让春梅去就行,他们来安排。”
    “那就好。”
    就这样,这事就定下了。
    头天熊家把土豆还了回来,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八号,潘忠带着闺女去赶客车。
    倪桂花嘴上说让闺女进城,可真到闺女走了,她心里发慌。
    昨晚就开始收拾东西,给闺女装了一个大包。
    这天气冷了,毛衣棉袄棉鞋都得带上。
    “妈,这东西也太多了吧?”
    “我说你呀,闺女就是待几个月,过年还回来呢,你整的跟搬家似的。”
    “这不是天冷了嘛!”
    倪桂花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
    闺女就是上初中那两年去了场部,除此之外就没离开过。
    现在猛地一走,倪桂花心里能好受?
    她整这出,潘忠心里也毛毛的。
    有心不让闺女去了,就留在身边挺好。
    可闺女大了,有自己想法了,只要做得对,当爹的就得支持。
    “行了,给我,走了。”
    “我跟你们去。”
    倪桂花要跟着去。
    “你可拉倒吧,你走了,家里的猪咋办?”
    “呃……”
    是啊,家里还有这些活物牵扯着,她没法走。
    “妈,我去几个月就回来了,你在家等我,啊。”
    潘春梅见妈妈舍不得自己,心里也难受。
    可一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咬咬牙,走。
    老潘找了分场的大解放跑了一趟,把他们父女俩送到了路口。
    南北河农场往返北安的客车每天一趟。
    早上七点从场部出发,下午三点半从北安返回。
    因此,老潘他们七点半之前就得在路口等着。
    这里就是一个光秃秃的路口,没有站台也没有站牌。
    是个约定俗成的站点。
    周围的三分场、十四队,十二队的职工家属要去城里都会早早的来等车。
    一天只有这一趟车,错过了只能等第二天。
    潘春梅坐在大包上,老潘站在一边抽烟。
    不远处还站着十几人,拎着大包小裹的。
    这些都是等车进城的人。
    远远的一辆蓝白相间的客车晃晃悠悠的盘山而下,向着这边驶来。
    客车还未停稳,等车的人就拎着东西一拥而上。
    司机赶紧踩刹车。
    老潘拎着大包往前挤,潘春梅跟在后面想挤又有些犹豫。
    老潘一把拉着闺女的胳膊,“快点,上去占个座。”
    潘春梅这才回过神来,在老爸的鼎力支持下,她算第一批挤上了车。
    车里已经坐了大半车的人。
    被刹车晃醒,睁着眼望着车门方向。
    潘春梅一露头,就让车上的人为之一静。
    在农场能见到这么漂亮的姑娘太难得。
    重要的是,虽然衣着淳朴,可却没有土气。
    气质这一块拿捏的好好的。
    她往车后走。
    有些小伙赶紧坐直了身子,把身边的座位让出来。
    可潘春梅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走了最后。
    老潘终于挤了上来,见闺女坐在后面,没坐其他的空座,几步走了过去。
    潘春梅见老爸过来,就笑着喊道:“爸。”
    “嗯。”
    老潘有经验,坐长途客车最好不要坐在后面,因为会很颠。
    可一想到闺女出门少,没经验,这事也不好埋怨。
    他笑呵呵的说道:“这挺好,不用跟他们挤。”
    很快车上的座位就坐满了。
    司机张望了一下,问道:“都上来了吧?”
    售票员回道:“关门吧,都上来了。”
    司机关了门,挂挡加油,车子猛地一晃向前驶去。
    售票员用屁股靠着座椅后背,面对着车厢里的乘客,喊道:“起票了,起票了。”
    然后挨个座位查票起票。
    所谓起票就是卖票的意思。
    “你到哪儿啊?”
    “二井子。”
    “场部上的吧?”
    那人点点头。
    售票员掏出票夹,撕起票来。
    把一张薄薄的小纸片交到那人手里,说道:“一块二毛八。”
    那人看了看票,从兜里摸出两元来。
    售票员从包里摸出一把零钱,开始找钱。
    到了老潘父女这儿。
    “到哪儿?”
    “北安。”
    “路口上的?”
    “嗯。”
    “一块二毛八,俩人?两块五毛六。”
    老潘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钱,递给了售票员。
    售票员在客车的晃动中,扯了两张小纸片,交给他。
    又扶着座位往前走。
    边走边喊道:“还有谁没起票?还有吗?”
    见没人回答,就走到前面,一屁股坐在发动机盖子上,回头跟司机扯闲篇。
    两人嘻嘻哈哈的说了一阵。
    “二分场到了!有在二分场下的吗?”
    见没人吱声,二分场又没人上车,就跟司机说道:“走。”
    客车在二分场路边点了一脚刹车,又加油走了。
    这一路,穿越了大片的田野,又走了段盘山公路。
    两侧的风光带着强烈的北大荒风情。
    潘春梅觉得很新鲜。
    她没出过远门,去北安城里虽然不是第一次,可她依然觉得很新奇,也带着兴奋。
    北安,这座北方名城,带给她的到底是什么,她不知道。
    但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学到本事。
    客车在二井子乡停车了,有下车的拿着东西下了车。
    客车里松快了许多。
    很快客车沿着北监的大红墙往城里走,路的一侧是农田,光秃秃的黑土上盖着星星点点的白雪,另一侧则是铁丝网和岗楼。
    客车没有再停下,一路向前进入了北安城区。
    穿过北岗,很快就来到转盘道。
    这里是进北安城的第一个重要路口。
    因为转盘道的东侧就是著名的八道街。
    这里都是北安农场局的各个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家属区都集中在这里。
    很多农场来城里办事,都在这下车。
    有的是去医院,有的是去机关。
    客车里呼啦一下就空了,只剩三四个人还在车上。
    “下一站六道街第一百货。”
    “我下,我下。”
    老潘对着售票员喊。
    客车沿着交通路一路向南,到了六道街口,司机一脚刹车站住。
    “一百下车了。”
    老潘拎着大包走在前面,潘春梅跟在后面。
    他前脚刚踏上踏板,一辆飞驰而过的自行车就从眼前划过。
    老潘赶紧一缩头,躲了过去。
    他回身对闺女说道:“下车小心,有车。”
    他探头看了看,这才下去,回身拉着闺女。
    潘春梅也跟着跳下来。
    “哗啦。”
    身后的车门关闭了。
    客车的屁股喷着黑烟,吱吱呀呀的往前驶去。
    站在街口,老潘拉着闺女看了一阵,辨别了下方向,说道:“走,你老姨家在前面。”
    沿着六道街往东走了一百多米,街边出现了几栋七层楼房,被围在围墙里。
    大门口有个看门的老头。
    见老潘拎着包,还带着个姑娘,就上前拦住。
    “哎哎,你找谁啊?”
    “我找姜鹏啊?哦,这是工商局宿舍楼吧?”
    “哦,找姜鹏啊。去吧,二栋402。”
    两人走进去,冒蒙的找二栋。
    转了好一会儿,才看见二栋的牌子。
    爬到四楼,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应。
    “爸,我老姨上班去了吧?家里没人啊!”
    “哎哟,你看我糊涂了。对,对,一定是上班去了。”
    两人这会大眼瞪小眼。
    老潘到底是有技术的钳工,也是见过世面的。
    他对闺女说道:“既然他们不在家,在这干等也不是办法。”
    他想了下,说道:“咱爷俩先去吃饭吧。”
    现在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
    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爷俩拎着包往外走。
    到了门口岗亭,跟老头说道:“没在家。”
    老头看了看他俩,问道:“你们啥关系啊?”
    “哦,是孩子她老姨夫。”
    “哦,姜鹏上班去了,中午不一定回来。”
    “哦,谢谢啊。”
    老潘身上的那点矜持和高傲,在这个门卫面前荡然无存。
    出了大门,沿街走了一段,街边一个小馆子开着门,很冷清。
    “就这吧,饿了吧?”
    “没事,我还不饿呢。”
    潘春梅来到北安心里还是惶恐的。
    这城里的人真多,可比三分场大多了。
    老潘还是进了馆子。
    身后跟着东张西望的潘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