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60年代,我有九层宝塔空间

第19章 第一次去供销社


    “果然有效,那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
    张小龙试验完毕,伸手拿起那条鱼,就要放进灵潭水里。
    忽然,他手一停,疑惑道:“这鱼……长大了一圈?”
    他仔仔细细又看了几遍,又拿自己小手指比了比。
    之前还是小手指大小的小鱼,已经长到中指大小。
    这个发现让他既激动又期待。
    激动的是灵潭水有加速鱼儿生长的作用,期待的是明天会不会长到巴掌大。
    张小龙把鱼儿重新放进了灵潭里,然后顺手舀了一瓢灵潭水,再一次开始了捕鱼行动。
    这一次的灵潭水量太足,很快就吸引来更多的鱼儿,里面不乏十一二厘米长的鲫鱼。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就更熟练了。
    这一瓢捉到了五条鲫鱼,三条老头鱼,一条草鱼秧子,还有一条小泥鳅。
    一次斩获十条鱼。
    张小龙意念一动,十条鱼就放进了灵潭里。
    整个白天,张小龙哪儿也没去,就在这个小水塘里捕鱼。
    饿了就用枸杞充饥,顺便来一个瀑布按摩,渴了就喝灵潭水,倒也逍遥自在。
    没有上辈子工作的压力,以及各种生活的欲望,简直是爽爆了。
    一整天的时间,张小龙抓到了三百多条鱼,个头都不大,最大的也没有超过巴掌大。
    张小龙丝毫不在意这点,大小对他没什么影响。
    反正灵潭水可以加快鱼儿的生长速度,大不了晚点吃就是了。
    也许小一点的更好,从小就喝灵潭水的鱼,肯定比长大才开始喝的品质好。
    ***
    因为张小龙打到了野兔,大队里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张宝柱一家算是扬眉吐气了。
    那只十几斤重的大野兔,尤其在本小队里引起了广泛的羡慕。
    整个白天上工的时间,社员们都在谈论这件事。
    “宝柱,听说你家小龙进山了?还打了一只十几斤重的野兔?”
    “嗯,是有这么回事。”
    “你家张小龙能耐了,我家那小子成天就知道吃,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嘿嘿,都一样的……”
    张宝柱话不多,也简短,但面上的得意和自豪,那是显而易见的。
    “秀珍啊,你家儿子真的去了山里?”
    “是啊!这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来那么大胆子,还抓到了一只野兔!我跟他爸还骂了他一顿。”
    “是该好好说说他,山里不比我们大队,万一遇到个虎豹豺狼什么的,可就危险了!”
    “他婶说的是!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对了,那野兔真的有十几斤?”
    “也没多大,就十四五斤吧!”
    “这还不大?小龙这孩子真是不错,这么大一只兔子,五块钱也买不来。”
    对于社员们的各种奇怪问题,张宝柱一家是有问必答。
    自己儿子的这么能耐,当然是越多人问越好。
    晚上回到家。
    张宝柱的脸都笑得僵硬了。
    林秀珍更是拉着儿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
    六凤、七凤、八凤、九凤团团围住。
    张小龙有些没底了,该不会是真的给他说了门亲事吧?
    “妈,姐,你们这是怎么了?”
    “没事,就是看看我的好儿子。”
    “小弟,你可不知道,咱队里的的人,羡慕死我们家了,都在打探兔子的事情!”
    “队长家老婆那张脸,都能结出霜来了。”
    “不少人问野兔肉香不香,都要流口水了!”
    他一言你一语,语气里都充满了难得的自豪。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小龙。
    “咳咳,这都不算什么,以后还会有野兔,不但有野兔,还会有野鸡,野猪……哎呦,谁揪我耳朵?
    老妈,我错了还不行嘛!
    以后不去山里了……”
    林秀珍哪里用力气了,明明就是把手放耳朵上而已。
    张小龙一番影帝级的表演,惹得家人一阵哄堂大笑。
    胜利公社在张庄大队西南方向,约莫十五里路。
    经过太阳的两天照晒,泥泞不堪的道路,被来来往往的人,踩出了一条深浅不一的脚印道路。
    走在这些脚印上,鞋子就不会被泥土粘上。
    林秀珍今天没有上工,带着张小龙、张九凤姐弟去胜利公社。
    十五里路,足足走了一个小时。
    “如果没有小龙买来的粮食,我肯定走不了这么远,就要饿趴下了。”
    张九凤挽着林秀珍手臂说道。
    “这话不假,你爸这几天也好了不少!”
    老张家的伙食改善,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
    穿越之后,张小龙是第一次来公社。
    踏上胜利公社中心路,热闹和喧嚣扑面而来。
    中心路两旁,砖木和土坯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公社小学传来朗朗读书声,可以想象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认真读书的模样。
    来来往往的人们,衣色普通,大多都是深蓝色褂子,灰色裤子。
    不时还有牛车穿行其间。
    “前面就到供销社了!”
    林秀珍指着前面一个建筑说道。
    张小龙打量着眼前的砖混结构建筑,青砖灰瓦,外墙上涂着一层白石灰,风吹日晒之下,有些地方已经斑驳了。
    走进供销社内,一排玻璃柜台很是显眼,把顾客和供销社的营业员分隔开来。
    屋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厢门,一边是收废品的,另一边是卖磷肥、钾肥这些肥料的。
    收废品的那边没什么人,卖肥料那边同样如此,刚刚开春不久,冻土层刚刚开始融化,田里没法种庄稼。
    等过两个月后,冻土完全融化,天气变暖,来买肥料的人就多了。
    也许是过完年的原因,供销社里人不多,只有柜台前站着十几个顾客,正在看着想要购置的物品。
    张小龙没有来过供销社,脑海中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好奇地打量着柜台里的商品,牙膏、牙刷、烟、瓶装酒等等,一一陈列在玻璃柜台里。
    玻璃柜台后面,有几口大缸,上面分别贴着三十厘米见方的红纸,纸上分别写着黑色大字:酱油、醋、散酒等。
    原来供销社卖的白糖也是散装的,还有散装的盐……
    张小龙算是长了见识了,供销社完全不比前世的超市,很多商品跟他印象里不一样。
    不过有一点他很肯定,这里卖的食品之类,一定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毕竟,这个年代的人都是朴实的,哪有少部分奸商心黑,搞一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