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毒士,曹操求我别杀了

第七十五章 这就叫未雨绸缪


    “曹公半夜找我,想来是有要紧事,你们就别等我了,安心睡吧。”
    李翊安抚好填房丫鬟,披上衣服便往屋外走。
    在门外等候的内侍见着李翊出来,慌忙行礼:
    “李司马,搅扰搅扰。”
    “是曹公托我来找您的……”
    上来先甩锅,可不是小人要打扰你睡觉,都是老曹吩咐的。
    “无妨,足下带路便是。”
    李翊本就是勤勉之人,不会在这种事上发脾气。
    他跟随那名内侍,快步走上一辆马车。
    “哒哒哒……”
    急促的马蹄声在黑夜中响彻,驶向曹府。
    ……
    曹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曹操背对着窗,透着月光与火光读着书。
    直到急促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
    “曹公,不知深夜叫某前来所为何事?”
    一进入房门,李翊便直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曹操转过身,见李翊面有风尘之色,大是辛苦,将手一挥。
    “坐……”
    说着,自己先跪坐在了桌案的一旁。
    李翊谢座,跪坐在了桌案的对面。
    周围服侍的下人都已被曹操屏退,屋内只他与李翊二人。
    “先生一路辛苦,可要喝口茶提提神?”
    曹操为李翊斟满了一杯茶,将茶盏递给他。
    “哦不用……”
    李翊挥了挥手,“为主公效力乃我辈分内之事,曹公有何吩咐直说无妨。”
    曹操把脑袋向前凑过去一分。
    “这两天我回来,看见民间开设了不少油坊,然后还贴了不少捕捉蝗虫的告示。”
    “程昱更是在高价屯粮,拿着府库的钱四处去购买水稻与旱稻的种子,鸡鸭鹅蛙等家禽。”
    “这些行为都古怪至极。”
    “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你的手笔。”
    他话虽然没有挑明了说,但明显带有几分质疑的口吻。
    毕竟这些行动都是大动作,你作为下属是不是该给我这个老板一个解释?
    李翊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曹操的眼睛。
    按理说这些事的确应该先通禀一声曹操,但曹操当时远在徐州,灾情又急如火。
    来回一趟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
    自己如果不提前行动,应对灾情,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曹操也并非不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你的行动是为大局着想,曹操一般不会追究。
    当年于禁就曾先进军后禀报曹操,最后抵挡了敌人进攻。
    曹操也没有怪罪于禁,反而称赞他善于变通,是一个好榜样。
    所以李翊才敢冒着越权的风险,提前行动。
    “这倒也不是在下一人的意思,是我与荀令君、大公子他们商议之后,共同决定下来的。”
    这时候就体现出李翊布局的好处了。
    之前提前把荀彧等人拉上了船,与自己的利益绑在一起。
    赢要一起狂,输要一起扛。
    法不责众,曹操肯定不能把所有人都责罚一遍,何况还有自己的儿子在。
    果然,曹操听到有这么多人参与了,眉头也舒展了不少。
    “我不在徐州,自然该由文若、子脩、还有足下一同理政。”
    “既然是尔等共议出来的决定,总该有个缘由吧?”
    嗯……
    李翊眼珠子微微一转,从明面上来说他当然是为了解决灾情。
    往深了说也是在为自己牟取私利。
    但后者不能摆到台面上说,前者又有些上帝视角。
    毕竟没人会想到这次灾情会持续到七月份。
    “不瞒曹公,如今大汉境内,旱灾蝗灾齐至,李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灾情。”
    曹操点了点头,他在徐州已经看到不少庄稼不生,回到兖州时这个情况则更加严重。
    李翊的做法似乎合情合理,但……
    “去岁丰收,府库尚有储粮,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吧?”
    “我听说你甚至还想要围湖造田?”
    “是。”
    见曹操主动提起这个话题,李翊索性也不装了。
    围湖造田这个工程太过浩大,必须由他这个老板来亲自拍案。
    他们这些属下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不瞒曹公,在下也学过一些‘阴阳之术’。”
    “夫济大事者,不仅仅要懂为将之道,更要识天时,晓阴阳,懂人生。”
    霍……
    曹操抬眼望一眼李翊。
    暗想你小子懂的还挺多。
    虽然汉朝推行儒学,但道学与阴阳学也同样盛行。
    阴阳学大概相当于天文学,当然肯定要比天文学更复杂一些。
    它还涉及到历法、占卜之类的。
    诸葛亮不就经常被敌人吐槽为“诸葛妖道”吗,因为他经常利用天时地利来打仗。
    其实他就是早期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气象来判断形势。
    古代对这种行为称之为“观星”。
    第2/2页)
    一个会看星象,天时的谋士在古代可是很吃香的。
    曹操惊喜之余,心中也隐隐有些担忧,问道:
    “莫非子玉观天时,发现了什么不祥之兆?”
    好在李翊真的学过阴阳之法,毕竟他们商人也讲究一个好彩头。
    不然还真回答不上曹操的问题。
    “不敢欺瞒曹公,近日旱灾严重。”
    “大道阴阳,无极太一,天地阴阳,相克相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夜观天象,此乃人祸触怒上天,将使四月滴雨不下。”
    “庄稼不收,飞蝗遍野。”
    “有鉴于此,在下才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等曹公回来再行禀报。”
    最后一句,人祸触怒上天肯定是李翊有意夸大的说法。
    他这也是入乡随俗。
    三国人有很强的宿命论思维,年年打仗,死了太多人。
    这时候发生了什么灾情,人们通常会觉得是上天故意降下惩罚。
    李翊接着说道:
    “中原如此大旱,届时不管我们从徐州攫取到多少财富,在市场上都买不到粮食。”
    “所以围湖造田的工程势在必行,也请曹公雷厉风行,莫要迟疑!”
    曹操陷入沉思。
    他已经算是君主里面不那么迷信的一类人了。
    但他毕竟是个古人。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种东西就算不信,也最好保持一个敬畏的态度。
    “你的心意,曹某明白了。”
    过了许久,曹操才缓缓开口。
    “不过围湖造田的工程实在浩大,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这种事即便是我也不得不慎重。”
    不说别的,光是占用田产这一点,就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有些地方还涉及到人家祖产,给钱都不一定同意。
    光是想想,曹操都觉得头大。
    “不妨事,只要曹公有这个心思便好,围湖造田并非一日之功。”
    “咱们可以慢慢来。”
    比起曹操的悲观,李翊则相当乐观。
    他对围湖造田有信心,更不怕这其中遇到的阻力。
    他喜欢挑战,大丈夫就是要迎难而上。
    尤其是牵扯到利益的事,他太懂怎么拿捏这些人了。
    李翊利益,他的名字就是为这个而生的。
    “也罢,先不聊这个了。”
    曹操揉了揉太阳穴,接着说道:
    “今晚叫你来,还有另外一桩事。”
    不等他说完,李翊便接话道:
    “可是为了濮阳吕布?”
    曹操微微一怔,旋即点了点头。
    “正为此事!”
    “如你方才所说,中原大旱,我军又刚刚征讨完徐州,缺粮缺草。”
    “而吕布在濮阳缺粮草丰沛,以逸待劳。”
    “所以我意攻濮阳一事不急于这一时,可以等七月之后再去攻打,届时我们胜算会大许多。”
    “在你之前,我跟文若、妙才他们也都商议过了。”
    “他们都表示同意,现在就看你的看法了。”
    啊?
    我又是最后一票?
    想到上次讨论是否出征徐州时,自己也是最后一票。
    不同的是,当时战与不战的两派势均力敌,自己那一票刚好可以压轴。
    这一次,曹营众臣全都清一色的选择了推迟。
    “曹公可还记得当初我们放弃攻打下邳、广陵的原因么?”李翊问。
    曹操一凛,放弃攻打下邳的原因有很多。
    但李翊这话题的指向,明显是指为了回来解决吕布所以放弃下邳。
    “自然是记得。”
    曹操的语气变得更凝重了一些。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还未遇上旱情,现在赶上旱灾、蝗灾,庄稼不生。”
    “此时攻打吕布,只恐激起兵变,铩羽而归啊……”
    李翊却道:
    “正因为如此,咱们才更应该抓紧时间解决掉吕布。”
    “等拖延到七八月份,灾情若是不减,非但不能反攻吕布,还有可能被他趁势偷袭别的郡县。”
    “望明公深思……”
    比起众人一致的避战态度,李翊则坚持要贯彻攻打濮阳的策略。
    曹操凝眉沉思。
    “子玉,你这是笃定灾情会持续到七八月份么?”
    如果史书没写错的话,确实是会持续到七八月份。
    虽然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灾情这种东西,那是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啊!
    这玩意儿咱可没有赌的资本!
    “八九不离十。”
    李翊还是选择了稳一手,没有把话说死。
    “何况照目前这灾情来看,无论如何也小不了。”
    这一刻,曹操算是懂了。
    你私下里鼓动百姓捉蝗虫、推种旱稻、屯粮,都是在做最严重的打算吧。
    我们通常把这种行为叫做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