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毒士,曹操求我别杀了

第十八章 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短暂的惊讶过后,曹操很快便认真思考起这条战略的可行性来。
    他手底下的的人才,大多都是颍川人。
    而这帮颍川士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汉室极为忠臣。
    尤其是以荀彧为首,他之所以辅佐自己,就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匡扶汉室。
    如果能够迎奉天子,那荀彧等颍川士人毕竟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
    比起荆州、冀州、甚至益州等许多对汉室忠诚的青年才俊,都一定会纷至沓来,前来投靠自己。
    “此处更无六耳,你且将这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细细讲来。”
    曹操坐回书桌上,一脸郑重地看向李翊。
    他也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不能有半点差池。
    李翊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为曹操分析到:
    “自董卓造逆以来,汉室倾颓,群雄并起。”
    “天下虽乱,然而大汉天子仍旧是天下共主,这在许多人心目中都没有变过。”
    “只有经过天子敕封的才是名正言顺,就如同曹公担任的兖州牧一般。”
    “可如果不遵从朝廷号令,则可视为矫诏乱命,号召天下英雄共讨之!”
    李翊分析的第一点,便是让自己以正统自居,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像擅自称帝的袁术一样,就同时被曹操、刘备、吕布、孙策讨伐。
    最后杀身丧命,落得个冢中枯骨的下场。
    “当年晋文公纳周襄王,诸侯服从。”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曹公乃是首倡义军之人,如果能够迎奉天子,那么天下士人谁不过来投靠主公?”
    “此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陡然一惊,拍案而起:
    “好一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今成大事者,必要笼络人心。”
    “子玉之言真令曹某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这种遇事果决的老板就是好,不墨迹。
    “天子如今仍在长安受苦,李傕、郭汜等逆贼早晚生死。”
    “曹公应当早做打算,不可迟误。”
    曹操点了点头,“天子”可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政治武器。
    若是落在了别人手里,那就不好了。
    “子孝!”
    明白奉天子好处的曹操,当即展现他一贯的雷厉风行。
    “即刻派使者去长安,向朝廷奏明我愿迎奉天子的态度。”
    “喏!”
    曹仁正要领命而去,迎面正撞见荀彧、荀攸叔侄俩。
    “主公!”
    二荀一进屋子便朝曹操下拜:
    “方才主公的话语,我二人都在屋外听到了。”
    “能够迎奉天子,是顺天意合人心之举,我等枉活半世,今日终于得遇明主了!”
    这一声主公喊得铿锵有力,如果说二荀此前对曹操的态度尚有所保留的话。
    那么此刻,他二人已下定决心要尽心辅佐曹操了。
    “文若、公达快快请起。”
    曹操连忙扶起荀彧叔侄二人。
    “我曹操祖上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
    “一生为汉臣,一世为汉臣,有逾此誓,当遭万箭穿心而死。”
    嘶……
    荀彧、荀攸二人听罢,大受感动,纳头再拜。
    第2/2页)
    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
    曹操的一系列举动,让他们终于看到了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
    这也是曹操希望看到的效果。
    李翊构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好处就在这儿。
    让天下的世家子弟们,无法忤逆奉迎天子这份功德。
    只要能够成功得到天子,那么颍川士人可尽掌于他曹操之手了。
    “你二人来此还有何事?”曹操问。
    荀彧擦了擦眼角的泪痕,说明来意。
    “主公,如今兖州诸事皆定,我军中尚缺一位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主,来统领众人。”
    一个阵营里,谋士可以有很多个。
    但谋主只能有一个,他必须拥有凌驾于所有谋士之上的地位。
    当众人意见不一时,由谋主出来统筹意见,将最好的方案呈给主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能让所有谋士各抒己长,又不至于因为意见太多而显得杂乱无章。
    袁绍就是因为手底下谋士太多,又没谋主。
    手底下人一个个勾心斗角,相互内斗。
    加上袁绍自己又是个好谋无断的人,愣生生在官渡输掉了一场飞龙骑脸的必胜局。
    “不错,如今万事皆定,州内百废待兴。”
    “我军中的确需要一人能统筹全局,制定方略。”
    “并且这人还必须有着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能够遇事不惊,从容应对。”
    曹操一边捋着长髯,一边含笑望着荀彧叔侄:
    “你二人可有好的人选?”
    荀攸先开口道:
    “李子玉天下奇才,先后为主公解决了蛾贼叛乱,何不令其为谋主?”
    李翊陡然一惊,荀攸这小子是在害我呀。
    现在的他的确立了一些功,但地位远没有到能够凌驾在众人之上的程度。
    何况他资历甚小,在这个重视辈分的年代,岂能服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翊作为过来人可太明白这个道理了。
    “主公,我还年轻,万万担不谋主一职。”
    “还请主公另择贤明。”
    李翊果断向曹操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不是他不觊觎谋主这个位置,而是他的羽翼尚未丰满,坐上去也难以威服众人。
    荀攸笑道:“子玉天纵奇才,令我与叔父都佩服不已,你就莫要自谦了。”
    李翊也是一个人精,很快就明白了荀攸的意思。
    这家伙是在敲打自己呢。
    荀攸的心眼儿比荀彧要多,他是见自己近日风头正盛,想劝自己收敛收敛锋芒。
    当然也不能说荀攸是在故意针对自己,相反他是在以退为进地变相保护自己。
    毕竟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就越被千万双眼睛觊觎。
    如果没有匹配对应位置的实力,就不要往上去。
    显然,李翊还没有这个实力。
    他刚刚崭露头角,既没有形成派系,又没有豢养门生。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李翊现在势单力孤,绝不能站在高处。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在曹营中保持谦逊的原因。
    “呵呵,荀先生过誉了。”
    “我本愚顽之人,平日还要多跟两位先生学习教益,哪敢觊觎这谋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