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

第40章 人往高处走,即便不风光


    吴远小两口前脚到家,杨支书后脚就跟到了。
    吴远连忙支使着钟文强给老丈人倒水,他顺便拆了包烟,递过去。
    杨支书一瞧,这烟都是新拆的。
    再加上,屋里并没有什么烟味,便很识趣地推掉了。
    “爹,自打我嫁过来,你可是头一回登门啊。我妈都来了好几次,就你难请。”
    此时没外人,杨落雁对亲爹也没必要针锋相对了。
    杨支书吹着空调的凉风,又摸摸堂屋的电冰箱,啧啧道:“你这小家搞得确实挺好,怪不得你妈赞不绝口的,跟我说了好几回。”
    接过钟文强递来的热水,杨支书在椅子上坐下道:“这回我过来,主要是跟你俩说一声。”
    “今天我叫吴远过去,没别的意思,主要是想让他讲讲,在外头倒腾国库券有多不容易。打消你二哥那种‘别人的钱都跟大风刮来似的’的错误观念。踏踏实实地,好好过日子。”
    吴远连连点头。
    杨落雁却是得理不饶人:“依我说,你有这想法,就是对二哥心存幻想。他要是能听人劝,何至于沦落到这地步?反倒是吃了这次的大亏,说不定能涨点记性。”
    杨支书长叹一口气:“但愿如此吧。”
    “不谈他们的事了。”杨支书话锋一转:“我最近听到不少消息,说别的村里有人在仿制你的组合柜和席梦思床,你得上点心。”
    吴远并不意外。
    如今的组合柜和席梦思床,利润空间丰厚。
    又被吴远一手打造成为陪嫁的一样大件,甭说是在十里八村,就是在县城里,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多的逐利者,太正常了。
    这是充分竞争的表现。
    不过这意味着,他必须加快县城里家具门面或者柜台的开设,尽快树立起一个家具品牌来,以便抢占城市这块主要市场。
    夜深人静时。
    席梦思床上,杨落雁枕着丈夫的手臂,两口子说着悄悄话。
    “自打我发现你的四个存折之后,我就一直有个问题,左想右想,都想不通。”
    “什么问题?”
    “你说你都挣了那么多钱了,为什么没想着在大城市找个城里姑娘过好日子,偏偏回到我这个农村妇女身边过苦日子?”
    “你当初不也放弃嫁给城里人,选择了我?”
    “这不一样,这可是100万哎!”
    “没有你,我可挣不了这么多钱。”
    “为什么?”
    “因为你旺夫!”
    “有道理!嗳,你干嘛呢,别闹……”
    蔺苗苗连续跑了三天,腿都跑细了,这才找过来十多个服装厂的小姐妹或同学。
    县里的服装厂不太景气,早就不怎么开工了。
    以至于这些女工,都分散在各处。
    让蔺苗苗东跑西颠的,一阵好找。
    好在最终,舅舅吴远相中了五个人,也开出了100块的工资。
    几位小姐妹欢天喜地,简直把蔺苗苗当亲人。
    蔺苗苗暗自庆幸,得亏当初留了个心眼,没有照实说过自己的工资。
    如此以来,蔺苗苗自然就成了这五个小姐妹的头头。
    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大权。
    只是队伍大了。
    工作场地不可能仍旧安排在吴远家里,必须找间宽敞的房子。
    吴远跟杨支书一说,又在村部,工场的隔壁安排了房间。
    如今场地有了,人也够了。
    就差缝纫机了。
    吴远带着蔺苗苗直奔百货公司,直接定了4台。
    161块钱一台,不包送货上门。
    于是吴远又多出了10块。
    回去的路上,路过下圩村。
    吴远让蔺苗苗先回去,自己去了三姐家。
    蔺苗苗巴不得先回去吹空调,车子一蹬,转眼跑了个没影。
    到了三姐家,吴秀华正在院子底下乘凉。
    屋里明明有电风扇,也舍不得开。
    “三姐夫不在?”
    “去村部了。不过他留了信,找了个关系,正好这条线上的人你都熟,你亲自去跑最合适。”
    吴远接过三姐从屋里拿出来的纸条。
    好嘛,还真是熟人。
    怪不得陈大姐处心积虑地买走了那把黄花梨太师椅,敢情是送给亲爹,刘主任他老丈人了。
    刘主任老丈人陈老先生,刚从县领导班子退下来,转到县人大养老了。
    理清这关系,吴远直言道:“那就请陈大姐带个话,我请他们吃顿饭,三姐夫也跟我一块去呗。”
    吴秀华一听,自是喜出望外。
    “幺弟,你有心了。最近你三姐夫有心往乡里活动活动,要是能搭上这条线,就妥了。”
    吴远却有些疑虑:“陈老先生已经转人大了,会不会人走茶凉,说话不管用?”
    “那倒不至于,乡镇一级的人事调动,他还是说得上话的。”
    吴远点点头,重振信心:“就算人走茶凉也不打紧,只要他能给咱指条路子,咱们该花钱花钱,该请客请客。三姐夫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全力争取。总之,我全力支持。”
    打吴秀华家出来,吴远没有回家,直接折返回到机关大院。
    找到刘主任家门上,跟陈大姐把这事一说。
    陈大姐满口答应。
    一切水到渠成。
    隔天晚上的饭局上,吴远还额外替三姐夫备了一份厚礼。
    总不能请陈老吃一顿饭,让人办两件事。
    没这个道理。
    陈老先生听了他的事儿,当场答应下来。
    本来就是政策框架内可以操作的事儿,又是国家试着鼓励的方向,他没什么为难的。
    至于熊刚的上调一事,陈老先生也提点了一句。
    “从村支书到乡里这一步,未必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风光。”
    这是一句忠告,也是一句实话。
    熊刚诚恳地表示接受,但依旧坚持,想要进步。
    这不难理解。
    毕竟熊刚刚刚三十出头,没必要在村支书上干到杨支书那样的年龄。
    想要沉淀下来,那是四十岁以后才会考虑的事。
    吴远也很赞赏三姐夫的坚持。
    年纪轻轻的,这么早躺平做什么?
    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躺平。
    饭局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熊刚一直坚持到送走陈老先生一家人,这才颓然一倒。
    醉在吴远的怀里。
    吴远也顾不上自己的二八大杠,只能寄放在饭店这里,叫了辆面的送人回家。
    .
    /110/110932/28823951.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