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男知青,带着系统下乡改造去

569:豪门贵子


    “我倒是觉得,人到中年是谈恋爱的好时段。”
    “为什么这么说?”
    说话的是方家的长辈,会有如此想法还挺让人诧异的。
    “年轻的时候,就是一愣头青,什么东西都没有。
    一穷二白,碰上自己喜欢的姑娘,手里没钱,给不了对方承诺。
    对方父母看你一穷二白,就更加不会同意你娶他家闺女了…
    现实条件在长辈眼里很重要的,一如我们现在一样。
    愁你们碰到了喜欢的人,但对方条件不好。”
    “我们年轻时候,也是像你们这般过来的。
    那时候愁苦什么…我们都是过来人,怎么会不晓得。”
    “父母用什么标准衡量,那我们就更懂得了。”
    “人年长一些,手里有钱了,人稳重了,更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倒觉得,年长一些再恋爱,结婚成家,也挺好的。”
    “你大舅说的这话,我同意。
    那时候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家立业,就是被你们爷奶摁着头皮往前走的。
    别听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7、8岁的年纪,懂得什么呢。
    什么都不懂,长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人不成熟,经济没独立,赶鸭子上架…”
    “我们那一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可以说,往上数,世世代代都这么传下来的。
    思想顽固,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开明,受封建大环境的影响。”
    “是嘞,这位同志说的对,俺们那时候,啥也不懂。
    就十五六岁的年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按着父母说的做,到了孩子,我们又替他们张罗。
    但这么做,除了传宗接代,还有啥意思,我们自己都不晓得。”
    “尤其是我们当女人的,太累了,从娘家操劳,换到了婆家。
    一点差别都没有,还得给夫家生孩子,奶孩子…
    男人的角色,倒是没怎么变过,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我们身上了。
    你要说结婚有啥好,我一句好都说不出来。”
    “大抵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婆婆,一地的鸡毛蒜皮。”
    “这话说的…话糙理不糙。
    是这么个意思,人到了我们这年纪,回头一想,也没干啥事,就老了。”
    村里的婆媳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反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保守。
    还挺出乎意外的。
    年夜饭,就这么和和乐乐的和村里人一块过了。
    夜晚,天空中飞舞着烟花爆竹,伴随着新年的希望,迎来了新年。
    辞旧迎新,就是这么一说。
    在新年的一大早,村里就迎来了一个意外之喜。
    外出打工的村里人,回来了。
    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神情略微疲惫,但却挡不住他们回家的欣喜。
    家家户户的老人,看到孩子从外务工回来,喜极而泣。
    “阿龙,你们怎么回来了…不是说今年回不来吗。”
    “过年,怎么都没有你和阿爷重要,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
    外头过年清冷的很,一到过年,大城市都没啥人了。
    也没有过年的热闹劲,孩子们也嚷着要回来找你们…”
    家中长辈年纪大了,日子越过越少,这过年也是,每过一年,他们就少一年,在做减法运算。
    在有限的日子里不多陪伴,等人魂归故土在遗憾,又有什么用呢。
    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家人,为了孩子,才有存在感么。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在赚,人要是没了,可就真的没了。
    “欸,欸,回来就好,坐了几天火车,累了吧。
    走,我们回家,家里头都收拾干净了。
    炕头烧的热乎乎的,我还烤了花生板栗嘞。
    床单背面也都是干净的,晒过了太阳。”
    家中长辈迎着家里人往外自家走,村里又热闹了起来。
    沈建设打着哈欠出门,准备组织村里人去冰猎。
    就看到了热闹的一幕,过去村里那些熟悉的面孔,一时间都聚集在一块。
    刹那间,让沈建设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好似回到了曾经。
    还没有开放之前的大队生活,也是如此的热闹。
    “呦呵,建设,你也回来啦。”
    “二牛哥,你们…”
    “回来陪家里人过年嘞,你大老远的回来,是不是也舍不得我们这里?
    听俺娘说了,你昨天弄了杀猪宴,可惜我们没赶上。
    等明年过年,我们也整回杀猪宴,但时候你也回来啊,咱一块热闹。”
    “就怕你们嫌我烦,哈哈哈,这次回来,不准备走啦。
    准备带着你们爹娘,爷奶做点小生意。”
    寒暄几句,沈建设没多费口舌,带着工具走。
    村里不少相熟的人,都跟着上来,同他说话了。
    年轻人极其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听了家中长辈的话。
    如今把沈建设当成了偶像,遥不可及的梦想。
    本村插队知青,青年报头版头条撰稿人,高考状元郎,名校大学生,杰出优秀企业家…
    就是随便拿出一个,都让他们惊讶,望尘莫及的。
    化身一群迷弟,跟在沈建设身后转。
    沈建设也不嫌弃他们年轻,跟年轻人玩,自己也会变得年轻一些。
    男人至死是少年,什么时候,内心都住着一个少年郎。
    “建设,你这次回来,真不打算走了?”
    “现在赚钱的机会,都在大城市,你有学历,起点高。
    比我们的机会都多,反而回我们这一穷二白的乡下。
    说实话,我是有点不明白的。”
    同沈建设说话的,也是村里走出去的一个大学生,满怀一腔热血,走出了大山,去了城市,上了大学。
    现实却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寒门贵子,让他切身的感受到不切实际。
    如今的世道,寒门出身的人,更难实现理想报复。
    他们考上了大学,却发现,身边的同学,大多是城里人,很少是市级以下的。
    农村出身的更是少之又少,父母都是城里人,他们一出生就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城市。
    可以说,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毕业后,身边的同学也有父母铺路,家里人安排。
    不像他们,四处投简历,碰的一鼻子灰,灰头土脸的。
    好像这种就是既定的,极其难逆转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