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男知青,带着系统下乡改造去

226:替苏文娜送信 1


    他妈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姥姥生养了四个孩子。
    头三个都是男娃,到第四个才生了他妈这个女娃娃。
    所以他妈在姥姥姥爷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三个舅舅也疼他妈,把他妈当成宝。
    从小打到,他妈就是掌中宝,没吃过苦头,直到嫁给了他爸。
    日子过得不好,但也不能过的很好。
    就是马马虎虎吧。
    也是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事事都得亲力亲为的女人。
    婚姻带给她了啥,沈母只会叹气,‘一言难尽。’
    婚姻这词,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好在他爸和老娘感情一直都很好,几十年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吵。
    磕磕碰碰,一路走到了现在。
    到了姥姥姥爷家,老两口儿在门口等,着。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站在大门口等女儿回来。
    足已看出沈母,在老两口心里的份量。
    “回来了,回来了。”
    老两口看到自家马车,那叫一个激动。
    “爸妈,你们怎么又在门口等呢。这天气这么冷。
    你们两个身子骨哪能受的了。”方玉萍不等马车停稳,立马下车。
    “别看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但我们身子骨可好了。
    也没出来站多久,刚出来一会儿。哎呦,建设回来了啊,咋都没听你说呢。
    建设,走,咱们进屋去。”老两口最稀罕这个外孙子了。
    沈建设打小就嘴甜,会哄人,每年放假了,都会让沈母把他送到姥姥姥爷家来玩。
    和老两口感情,是相当不错。
    “瞧瞧,我就知道,不能让着小子来,这小子一跟我回来,直接就把我的位置给抢了。
    哎,我这算是没有地位了啊,爹不疼娘不爱的。
    大哥,你看看爹娘。”
    “那要不,你把建设塞回肚子里?哈哈哈。”
    “你都这么大一把岁数了,咋还跟孩子吃醋呢。
    这孩子不是你生的啊,我们对他好,你还不乐意。
    没见过你这样当娘的。”方老太太埋汰了一句。
    “走,建设,咱们不搭理你妈,进屋,让姥姥姥爷,看一看,你这插队一年多,瘦了没有。
    姥姥看着,个儿又高了……”
    “大舅妈,二舅妈,三舅妈。”
    在厨房里忙活的三个妯娌,听到小妹一家回来的动静,从厨房里出来打招呼。
    “呦,建设回来啦,长高了,也壮了,比你那三个表哥,看着还利索。”杜美娟嘴角挂着笑。
    “还瘦了,听说这下乡插队可辛苦了,建设,你是不是在东北那疙瘩过的不好啊。
    要不回头,让你二舅想想办法,把你从东北那调回来。
    就在咱们这插队得了。”秦曼曼看到沈建设,也心疼。
    “要我说,当初就不应该听小妹的,你瞧瞧,去了一年多,人瘦了黑了。”林玉玉望着沈建设,叹气。
    “舅妈,我在乡下过的挺好的。”
    “你这话我可不信,是不是你妈教你说的?
    可别在我们面前说这话。
    这插队有多辛苦,我们能不知道?
    就搁我们村,从城里来插队的那些知青,都得跟我们一样,下地干活。”
    一般来说,舅舅心疼外甥没话讲,但三个舅妈为啥这么疼建设呢?
    这是因为沈建设小时候救过她们的命。
    一次夏收,沈建设跟着她们去稻田里割稻子,沈建设就在边上玩。
    突然溜出来一群蛇,要不是沈建设放火,烧了那群蛇,她们没准就没命了。
    “建兵,建林,建豪,建设来了,你们出来跟建设说说话。
    你这三个表哥啊,时不时的就在我耳根子边念叨着,妈,建设下乡插队,他在那里怎么样……
    我脑袋都大了。”
    三兄弟听到建设来了,立马穿鞋子出来,“建设。”
    三兄弟跟建设年纪差不多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郎。
    “进屋去说话吧。”
    三妯娌脸上带着笑,看着家里的一群孩子。
    每次小姑子一回来,家里就尤其的热闹。
    “大嫂,我们带了一些菜过来。放厨房里去吗?”沈国栋手里拎着一麻袋的东西。
    “你们这过来就过来,怎么每年都带这么多东西。
    今年又比去年的多了,你们这是来做客啊,还是把我们这当成饭馆了,还自带食材。”秦曼曼有些不乐意。
    “这是建设那小子从东北农村带回来的。说是也得给你们尝尝。”
    “这孩子,家里啥都有,还念叨上我们了。
    行行,你们去屋里坐着,弄好我们就过来。”
    “这次回来,能呆多久?在姥姥姥爷这住一阵子啊。”
    “能呆个一月,住个几天,陪陪你们。”
    “建设,要不让你二舅帮你把关系转回来,到我们这插队吧。”
    “姥,我在插队那挺好的,大队长现在是我干爹,对我挺照顾的。
    平日活儿也不重,干完我们就能休息,我都习惯了。
    别折腾二舅了,二舅给我开后门,万一让他那死敌发现了,可揪小辫子。”沈建设摇着头。
    “我还真的在东北呆的挺好的。这平日没上工,我还能往山里转一转,用姥爷舅舅教我法子,下套子,打猎。
    我这次回来就带了好多山货,妈,那些东西呢?
    让姥爷他们瞅瞅。”
    “在这呢,你爹刚才给我们了。”杜美娟拎着麻袋进来。
    “爹娘,小妹这怕是把家都给搬来了,猪腿,腊鱼腊鸡腊兔,咸蛋,腌菜……”
    打开麻袋,一股脑的把东西拿了出来。
    这是寻常人家,好几年的肉食。
    这下,方家人信了。
    沈建设这小子,在乡下吃的那是真的好啊。
    “早知道,我也跟建设一块插队去了。咱们这都不许进山了。”方建兵叹气,一脸羡慕的看着沈建设。
    “就你还插队,连衣服都要老娘给你洗,去了那,别把自己饿死就不错了。
    你能跟建设比啊。”
    “既然东北那旮瘩适合你,那就行。咱家的孩子,不娇气。
    到哪都能扎根!别人家的孩子下乡插队,回来还都是叫苦叫累,哭爹喊娘的。”
    “这就是个傻小子,把下乡插队当个美事。
    我让他接我班,都不乐意,换作别人,乐呵呵的。”沈母没好气的说着,她的铁饭碗,在她儿子眼里,一文不值。